支付宝年度账单引发隐私争议,为什么队长反而觉得是好事?
“2017支付宝年账单”今天上线,立刻在朋友圈和微博刷屏了。剁手党们一边瑟瑟发抖地晒出年度账单,一边涕泪横流地表示:2018年一定要痛改前非,好好赚钱!
但很快,有网友提出疑问:“有没有注意到打开年度账单总结第一屏有一行很小的小蓝字写的是‘我同意《芝麻服务协议》’,是默认勾选的,有人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吗?不同意会怎么样?”
网友“淘气包马小跳”提出疑问。
网友质疑:
年度帐单首页《芝麻服务协议》选项,实际目的是悄悄获取用户数据?
最初的年度账单首页有一行不起眼的“小蓝字”且默认为勾选状态。
年度账单刷屏到下午,一些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。有律师在微博称,如果没有注意到这行小蓝字,就会直接同意《芝麻服务协议》,允许支付宝收集用户的信息,包括用户保存在第三方的信息。
真的是这样吗?关于个人信息的收集、使用和共享,网络安全法中有明确规定:“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、篡改、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;未经被收集者同意,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。”
按照这一要求,如果企业要与关联公司或者其他第三方共享用户的信息,就必须明示用户并获得同意。
年账单首页设置的授权选项,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吗?芝麻信用客服在回应隐私护卫队咨询时表示,芝麻信用是相对独立于支付宝的,未经用户同意,不能把用户的信用信息提供给支付宝。所以支付宝在年度账单的首页设置了这样一个选项,用户不勾选的话也能看到年度账单,只是里面不会出现信用信息的那一页。
年度账单中有一个单独页面显示的是用户的芝麻信用情况。
所以,如果你早就开通了芝麻信用,今天是否勾选小蓝字,实际区别不大。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,当初自己开通芝麻信用的时候,就已经同意过这个《芝麻服务协议》了。
据了解,芝麻信用属于个人征信业务机构,它所记录和反映的是用户的信用水平,业务与支付宝相对独立。一切能反映你信用的机构,将来都可能和芝麻信用实现联通和数据共享。目前与芝麻信用有合作的第三方有很多,包括多家银行,联通、电信等电信运营商,上海、杭州市信用中心,一些地方的住房公积金中心,等等。
支付宝最新回应:
“初衷没错但用了非常傻逼的方式,愚蠢至极”
那么,“我同意《芝麻服务协议》”的小蓝字,是不是诱导性的链接?如果用户之前没有开通芝麻信用,会不会因为没有注意到这行小字,默认开通了芝麻信用,同时交出了很多个人信息?
我们就此问题联系支付宝,有关人士作出了如下回应:
此前没有开通芝麻信用的用户,这次不管是被默认勾选还是主动同意,都不会因此而成为芝麻信用的用户,芝麻信用和支付宝也不会收集你的信息包括在第三方保存的信息。那些并不想同意《芝麻服务协议》,但是又已经被默认勾选的用户,可以在【支付宝-我的-芝麻信用-信用管理-授权管理】中找到支付宝,然后取消这个授权。
隐私护卫队在3号晚上22:00左右再度打开支付宝时注意到,支付宝年度账单已经作出更新,主要有以下三处:
1) 年度账单首页下方的文字,由“我同意《芝麻服务协议》”改为“同意《在年账单中查询并展示你的信用信息》”;
2) 勾选框状态由默认勾选改为默认不勾选;
3) 点击进入后,跳转页面的内容由《芝麻服务协议》全文改为“授权内容及提示”。
23:34,芝麻信用在微博给出了道歉和回应:
队长观点:
用户隐私意识觉醒 企业也逐渐走上合规道路
虽然这是一个由于用户怀疑带来的一次信任事件,但隐私护卫队却很欣喜,因为一方面,企业正在逐渐走上合规的道路,从更新后主动弹出,到第三方共享时再次授权,这都是在履行法律要求的明示同意原则;另一方面,大众的隐私意识正在觉醒,觉醒的第一步是意识到这个问题存在,而第二步并不是泛泛质疑,而是认真查看隐私协议,清楚知晓自己要给出什么隐私,如何可以关闭授权,真正履行自己知情同意的权利。
当我们惊讶于支付宝和芝麻信用的“大数据”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时候,应当意识到,这些大数据就是我们生活轨迹的点滴累计。企业在收集、处理、展示用户的数据时,与用户存在一种“合同”关系,所以需要一个协议,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,并就某些事项提前征得用户授权。
这样的“合同”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处,比《芝麻服务协议》更典型的是安装手机应用时常常会弹出的“XX应用隐私条款”。一直以来,我们听到过很多网友的吐槽,比如太长、看不懂、不同意就不给用,等等。在此提醒,以下是我们认为比较重要,可重点关注的内容:
1企业会获取哪些数据?是否有拒绝选项?拒绝后能否使用企业服务?
2企业是否会与第三方共享用户数据?第三方包括哪些?
3企业是否会将用户数据用于广告推送?
4企业怎样保存数据?是否有针对数据泄露的应急措施?
5企业是否为用户提供注销渠道?用户注销后,过往数据是否完全清除?
隐私护卫队(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)从2017年初就开始持续关注互联网产品的隐私政策透明度问题。我们参考国内外相关规定,联合北京玺泽律师事务所制定了“用户隐私政策测评标准”,严格取证,并把历次测评结果在网上公开。
迄今为止,隐私护卫队测评的网站和 APP已经超过1000家。结果并不是那么理想:隐私条款透明度高的互联网产品极少,透明度低的占绝大多数。
隐私护卫队不仅关注企业在网站和APP中隐私协议中说了什么,还关注它们实际做了什么,有没有履行在隐私条款中的承诺。2017年12月我们就调查发现,许多互联网产品存在过度获取用户信息的现象:一款手机壁纸能读取你的通讯录,一个浏览器应用可能随时给你录音。
也许有人会说,关注这些又有什么用呢?在企业面前,用户毕竟是弱势的,没有什么力量。
不,未必没有力量。2017年7月下旬,中央网信办等四部委首次开展隐私条款的专项评审工作,首批十款互联网产品和服务隐私条款接受了评审,包括微信、微博、淘宝、京东等。评审后,十款应用均改进了隐私政策,新版较旧版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。
谁能说这些改进,与用户一直以来的不满、诟病、呼吁无关?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网友像“淘气包马小跳”一样,使用网络产品和服务先提出疑问:这个协议是干什么用的?有没有坑?不同意会怎么样?
隐私护卫队提醒你:知情权是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的重要权利,无论何时,让你知道比不让你知道,都对你更有利。
(另外,支付宝有关人士告诉隐私护卫队,对于个别已经被开通芝麻信用的用户,芝麻信用会通过技术回滚的手段让用户恢复到未开通的状态。是否有此前并未开通芝麻信用,但由于年度账单中的默认同意设置而开通的用户?隐私护卫队将进一步跟踪求证。)
推荐阅读:
隐私大事件|法国规定不满16岁青少年注册社交网络需家长授权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解决个人信息问题 或将促进专门立法提速
看世界|法国监管机构:WhatsApp应停止与Facebook共享用户数据
微信ID:shenduxinwen